近日軍聞兩則 SU-57「開艙」與F-35首次攻擊任務
近日軍聞兩則 SU-57「開艙」與F-35首次攻擊任務 1. SU-57「開艙」了! 上星期俄國國防部報告俄軍在敘利亞行動的片段上,出現SU-57發動攻擊近照與片段(可能和 三月初 SU-57短暫部署敘利亞有關)。片段中SU-57打開後彈艙,發射隱身陸攻導彈。對一般人而言,這沒什麼特別,但對軍事迷(尤其是俄軍軍迷)而言可說是天大的消息,因為之前網絡上只流傳過一張SU-57(當時還叫T-50)打開彈艙的照片,其他都是CG,而這次可是首批公開的照片及片段。 51號機測試引擎的照片,可見彈艙稍稍打開。(網絡圖片) 說回SU-57,其設計哲學有點怪異,它明顯有隱身設計,但並不完全,其設計定位反而更接近「 反隱身飛機空中平台 」。機上除裝備了X波段 N036型 AESA相控陣雷達, 還於襟翼內裝設L波段雷達陣列, 有研究指若果機載電腦能夠對兩部雷達的探測數據進行實時比對,是可以判別有異樣的雷達波反射模式及方向,並立即使用相控陣雷達進行集中掃描,借此加強對隱身飛機的搜索及發現距離。 SU-57的電戰系統總覽。N-036系列相控陣雷達總共有五面陣列。(網絡圖片) KH-59MK2的模組圖。(網絡圖片) 除了雙波段雷達探測系統外,SU-57相對於其他第五代(美歐俄標準90年代後的分代標準)戰鬥機的最大優勢,還有長達4.6米(深度也達70厘米)的彈艙。設計原意是讓它具備發射超長程空對空飛彈的能力,以作為長程本土防空攔截用。然而這功能其實亦為它增添了長程對地攻擊彈械的搭載功能,且能輕易搭載現有俄系多種對地攻擊武器,成為具隱身能力而對地攻擊能力更強的重型多用途戰鬥機(f-35現時只能在武器艙內裝GPS制導炸彈)。今次投擲的KH-59MK-2,事實上是俄國首枚準隱身戰術攻擊導彈,頭部採用部分隱身設計,並採取低空巡航路線。 SU-57的進氣道也有類似F-22加特萊進氣道的縫隙,一般相信F-22前方最大反射源(大約45度及315度)來自那個縫隙結構。另外,SU-57的大型可動LEX雖然給予SU-57優異的機動性,但其與機身接合處的縫隙似也太長太明顯。(網絡照片) 不過此機仍為人咎病的主要是隱身功能「似乎」欠佳,例如在細部上的隱身功夫仍做得不徹底,航空鉚釘並沒有完全採用埋頭式設計,部分艙門也欠鋸齒形結構。這些東西事實上是有助減輕雷達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