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戲說世界盃--「中立國」在戰時幹過什麼呢?

圖片
原文連結 先旨聲明,這篇的內容主要關於二戰簡史, 不是講世界盃或賭波盤,更不是講政治 。現時世界盃已進入八強爭霸階段,很多賽果都出人意料,傳統強隊紛紛落馬,而且對20年代極右翼開始崛起到二戰歷史有認識的人而言,遇挫隊伍的名單至少可能會令他們「目瞪口呆」一陣:2018俄羅斯世界盃好像跟前軸心國或曾與納粹有深厚關係的國家過不去,德意日三國就不用說了(意大利甚至在外圍賽時已緣盡),事有湊巧的是,數支成績強差人意並已出局的傳統歐洲及南美強隊,所屬國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及阿根廷)在二戰時雖然為中立國,但和納粹有很深厚的關係,甚至曾直接進侵蘇聯等等。難怪有網友看到出局名單後,高呼一聲「我複習了歷史書嗎」? 這些「中立國」在二戰時期究竟幹過什麼呢? 佛朗哥喜好以軍人及鬥士形象示人(有宣傳畫作甚至將他描繪成抗擊共產主義的十字軍武士),然而薩拉查由於在從政前是大學教授及法學 / 經濟學博士,故常以學者形象示人。(網絡圖片) 西、葡:兩面三刀的法西斯政權? 西班牙內戰是二戰爆發的一個重要事件,稍有近代史常識的「老餅」都會知道。佛朗哥的法西斯長槍黨政權可是全靠德國及意大利支持,才能擊敗由蘇聯支援的左翼政權,取得內戰勝利及全國控制權。 雖然德意對佛朗哥幫助甚大,但佛朗哥對軸心國的結盟與參戰要求卻顯得非常謹慎並採取現實主義的態度。佛朗哥的確有幾次想投入軸心國陣型,但權衡之下,最終都沒有任何行動,甚至在軍事部署上開始對德國有所防範。不過在整場大戰期間,西班牙仍與納粹德國保持密切的關係,例如持續提供鎢在內的各種礦石,同時亦協助嚴密監控境內的猶太人,甚至曾將境內猶太人名單「 上繳 」到希姆萊那裏(儘管有數以萬計猶太人經西班牙逃到葡萄牙或英國,避過納粹圍捕)。 藍色軍團的宣傳片段。性質上,西班牙藍色軍團只是志願軍,軍服裝備全由德軍提供並受德軍指揮,只在頭盔及臂章上有特別徵號作識別。 西班牙雖然拒絕對盟軍作戰,但對蘇聯例外。佛朗哥組成一支反蘇志願軍(當中一半是現職軍人),稱為「藍色軍團」(德國國防軍編號第250步兵師),以「報復」西班牙內戰中蘇聯對西班牙左派政權的鼎力支持(同時也回報德意兩國的援助。藍色軍團的部署地區主要是在北方集團軍列寧格勒的方向,並參與列寧格勒攻防戰。最後因為損失慘重,佛朗哥亦與盟軍達成秘密協議,藍色軍團於

誰搶走我的Macedonie?三國之爭與馬其頓的過去(下)

圖片
原文連結  國名事件只是意氣之爭? 鐵托在冷戰時期早已是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生活奢華,而且毫不掩飾自己的奢華,但拒絕家族染指政治,政治上給予人民相當的自由,一生平抑國內民族紛爭,並創造東南歐鮮有的經濟奇跡;對外遊走於東西方之間,來去自如,連史大林及布里茲尼夫都沒他辦法。可惜的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似乎只是由他的個人魅力及早期經濟奇跡所支撐…….(網絡圖片) 鐵托死後,為貫徹各族共治,南斯拉夫正式取消總統一職, 改成集體元首制 ,聯邦主席團9人(6個共和國及2個自治區各選1個代表,加上南共盟主席),主席每年輪任一次。然而,此時南斯拉夫已經陷入經濟困難,群眾的不滿令地方民族主義勢力再次坐大,尤其是塞爾維亞,日後臭名遠播的米洛舍維奇在1986年當上塞共主席,開始重推大塞爾維亞政策,89年更透過修憲削除兩個自治區的權利,此舉引發各共和國恐慌;另一方面,雖然馬其頓與塞的關係沒其他幾個成員國繃緊,但80年代後期亦對大塞爾維亞主義起了戒心(例如兩國在共同紀念1912年巴爾幹戰爭的官方活動中,馬方對塞方只顧宣傳塞爾維亞人的犧牲 十分反感 )。 1 989年南聯塞爾亞總理米洛舍維奇。如果南斯拉夫是毀於經濟嚴重衰退及民族主義再興,那米洛舍維是讓她以更快及更暴烈的方式終結的人。(網絡圖片) 至1990年三國退出南聯邦時,馬其頓的民族思想已經成熟,總統基羅·格利戈羅夫亦擔心塞爾維亞會破壞馬國現有的自治權,以及不想受南斯拉夫內戰波及,而於1991年9月宣告獨立,但獨立活動其實不太激烈,一來他們本來就比較滿足於之前的高度自治,且與塞爾維亞的關係未到決裂的地步;二來馬其頓是全南聯中最貧困的共和國,經濟上亦相對更依賴南斯拉夫本土;另一方面,由於塞爾維亞面對多條戰線,無力他顧,故亦只好「和平分手」,只帶走軍隊和裝備,其他東西都沒有拿走。 相對於經歷三年戰爭及數次大屠殺的波斯尼亞,馬其頓的獨立可說十分幸運。1995年內戰進入尾聲時,發生震驚世界的施雷布雷尼察大屠殺,該市近7000名穆斯林被屠殺。過去十數個世紀中不斷出現,至鄂圖曼帝國及南共執政時期才停止的種族清洗,再次發生……圖為聯合國人員堪察其中一個亂葬崗的遺體……(網絡圖片) 事實上,獨立後的馬其頓共和國,作為小國,急於謀求其他國家及跨國組織承認,以求自身安全與發展,一開始就 聲明 「馬其頓共和國無

誰搶走我的Macedonie?三國之爭與馬其頓的過去(中)

圖片
原文連結 馬其頓人:我們是誰? 自斯拉夫人到來後,馬其頓就一直處於各族交界,混雜情況相當嚴重,沒有一個民族佔有明顯優勢,結果這區的人除使用同一種南部斯拉夫方言 ( 註 1 ) ,並不具備明顯的國族認同,甚至連自我認同也沒有多少,真是名符其實的“Macedonie” (拌雜菜)。而就後來的人種學研究而言,這區的人在種族源頭上和其他南巴爾幹地區人士 基因相似度很高 。只是馬其頓地區東政教會在劃分上被歸入保加利亞教區,故一般認為受保加利亞影響較大。 1880年代以後,塞、保、希三國都以文化及經濟手段,爭取「族群認同混淆」的人投入自己懷抱,例如在區內開辦大量學校,互相競爭學生,孩子入了這些學校後就可「歸化入族」,結果導致一些十分誇張的案例:一家人為爭取孩子讀書機會,其父母及眾兄弟竟取得不同「族籍」的身份。對這班山民而言, 國族身份似乎不是什麼一回事 。 1893年,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英文簡稱 IMRO )在撒洛尼卡成立,成員主要是保加利亞人及馬其頓內部的保族人士,後期不同種族裔人士陸續加入,目的是聯合馬其頓內所有種族人士,對抗鄂圖曼帝國的統治,長遠來說爭取馬其頓自治/獨立。 不過要留意的是,他們當時的主要理念仍是各族合作對抗強敵而已,獨立的目標未獲大部分成員承認; 事實上,1903年他們發動起義失敗、隨後幾年鄰國直接介入這區衝突,以及組織愈加傾向大保加利亞主義,令其他支持者漸漸脫離,另謀出路(下文有述),間接影響這組織在馬其頓的號召力。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後眾人合照,時為1919年。(網絡照片) 一戰與二戰之間:馬其頓另類民族主義萌芽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保加利亞大敗,以及馬其頓三分局面的形成,大大影響馬其頓日後的發展;保加利亞政府開始疏遠沒積極協助他們的俄國, 轉而尋求德奧兩國協助,建立地區霸權 ,塞、保對抗形勢愈發加劇;而馬其頓三分後,皮林馬其頓與愛琴海馬其頓開始保加利亞化及希臘化的進程(後由於土耳其內戰,希臘將更多希裔難民移到愛琴海地區居住,令當地馬其頓人變成少數);但更大的改變,在於馬其頓部份知識份子目暏家園被巴爾幹的大小強權無端分割,覺得馬其頓需要統一並具備自行決定前途的權利。這可說是 馬其頓民族主義的開始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保加利亞投向同盟國一方,而、臘、羅馬尼亞與黑山投向協約國一方,

誰搶走我的Macedonie?三國之爭與馬其頓的過去(上)

圖片
原文連結 亞歷山大大帝慣於衝在戰場最前線,親自率領由馬其頓親兵組成的夥伴騎兵,其往往是戰場中衝擊敵軍重心的「尖刀」。(網絡照片) 對歐洲史稍有研究的人來說,馬其頓讓人想到的大概是亞歷山大大帝、夥伴騎兵、重步兵方陣、薩里斯長槍、高加米拉、希臘化時代等響噹噹的名字。如果雅典與斯巴達代表希臘文明中民主與尚武精神之代表,那馬其頓就是希臘文化走向世界的開始。不過,今天的馬其頓,除代表一個人口稀少的南歐山區小國外,因其國名而起的衝突,也代表著南歐曾經揮之不去的夢魘,仍在這地區不同民族的腦海中飄盪著。 馬其頓的爭議,其實和歐洲種族遷移有關。古馬其頓人靠著亞歷山大大帝創立的輝煌帝國,足跡踏遍歐亞,並為中亞地區帶來希臘化時代(希臘化甚至間接影響中華文化 ( 註1) ),不過,隨著年月過去,希臘本島及亞洲各希臘化國家不是淪為羅馬帝國的領土,就是逐漸在地化。隨亞歷山大流連在亞洲及埃及的馬其頓人漸漸和當地人同化,本島的馬其頓人又和當年視他們為野蠻人的其他希臘人漸漸同化,具獨立認同的馬其頓人歷史應就此完結,甚至連希臘人自己都漸漸變成羅馬帝國的順民。然而,500年後因西羅馬帝國滅亡而加劇的草原民族大遷移,再一次改變這地的歷史。 斯拉夫人當年遷移路線。不同方向及之後所接受的文化不同,令今天的斯拉夫民族分成西斯拉夫(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東斯拉夫(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及白羅斯人)及南斯拉夫。由於地形、政治及宗教關係,南斯拉夫民族的民族分野變得更「細碎」…… 漩渦之始:斯拉夫人的到來 隨著阿提拉侵略的完結,更多的草原民族,例如匈牙利人、哥德人、阿蘭人等陸續進入歐洲大陸,而在7世紀時,原住於今日白俄、烏克蘭及波蘭交界的斯拉夫人,亦因為阿瓦人(Avars)及馬札爾人的侵擾而陸續逃入東歐及南歐。後來的人類學家為將他們與前往俄國草原上的斯拉夫人區分,將這批人稱作東斯拉夫及南斯拉夫人。由603年開始,由於拜占庭帝國東境受到波斯人攻擊,被迫將西境大部分士兵東調,巴爾幹半島門戶完全向斯拉夫人洞開,不同部族的斯拉夫逐南下佔領巴爾幹半島北部及中部廣大地區,最遠時甚至到達希臘沿海的撒洛尼卡,幾乎將希臘與君士坦丁堡切斷,馬其頓地區亦落入斯拉夫人手上。 不過,這其實沒怎樣激化兩個種族之間的關係,因為入據巴爾幹半島大半地區的斯拉夫人(當中集中在南部的被稱為塞爾維亞人)沒多久就